
2025-04-10 15:00:00
引言
2025年4月8日,國際糖尿病聯盟(IDF)在曼谷世界糖尿病大會上重磅發布了《IDF 2025全球2型糖尿病臨床實踐指南》(以下簡稱“IDF 2025指南”)。這是時隔8年后的重大更新,不僅整合了最新的循證醫學證據,更直面全球醫療資源差異化的挑戰,提出“最佳管理”與“基本管理”雙軌并行的解決方案。其中,糖化血紅蛋白(HbA1c)作為糖尿病診斷與管理的核心指標,再次被推至聚光燈下。本文將深入解析HbA1c在指南中的關鍵地位,結合全球實踐案例與技術進展,為醫療工作者與患者揭示精準控糖的未來方向。
一、HbA1c:從診斷到管理的“金標準”革新
1. 診斷標準的科學升級
IDF 2025指南重申,HbA1c是評估2型糖尿病(T2DM)血糖控制的金標準,其數值反映過去2-3個月的平均血糖水平,相較于空腹血糖(FPG)和餐后血糖(PPG),更具全面性與穩定性。
●個體化目標設定:指南強調,HbA1c<7.0%為一般目標,但需結合患者年齡、并發癥風險及低血糖耐受性調整。例如,老年患者可放寬至7.0%-8.0%,而孕婦則需嚴格控制在6.0%以下。
●分層管理策略:針對資源不均的全球現狀,指南提出“雙軌制”建議:在資源充足地區,推薦結合連續血糖監測(CGM)與HbA1c實現動態管理;在資源有限地區,至少保障HbA1c的定期檢測。
2. 篩查與預防的前移
全球近半數糖尿病患者未被確診,而HbA1c檢測的普及成為破局關鍵。
●中度高血糖(IH)篩查:指南將“糖尿病前期”(即IH)定義為HbA1c 5.7%-6.4%,通過大規模篩查識別高危人群,結合生活方式干預(如減重5%-7%)可降低58%的T2DM發病率。
●技術賦能篩查效率:便攜式HbA1c檢測裝置的普及(如2024-2034年市場年增長率預計達8.2%),使得社區篩查與家庭監測成為可能,尤其惠及醫療資源匱乏地區。

二、HbA1c檢測技術的全球突破與實踐挑戰
1. 技術革新:從實驗室到指尖的跨越
●精準化:新一代HbA1c檢測設備采用國際臨床化學聯合會(IFCC)標準化體系,誤差率低于2%,確保結果全球可比。
●智能化:結合AI算法的便攜設備(如動態血糖儀聯動App),可實時分析HbA1c趨勢,為患者提供個性化飲食與運動建議。
2. 實踐挑戰:標準化與可及性并重
●標準化困局:中國雖在部分省市實現檢測統一,但全國范圍內仍存在方法學差異(如高效液相色譜法vs免疫比濁法),導致結果偏差高達0.5%-1.0%。
●可及性鴻溝:全球約40%的糖尿病患者生活在低收入國家,HbA1c檢測覆蓋率不足30%,且成本高昂(單次檢測約10-50美元)。
三、IDF 2025指南的四大臨床實踐啟示
1. 以HbA1c為核心的“血糖三角”監測體系
指南提出“HbA1c+FPG+PPG”聯合監測框架:
● HbA1c主導長期控制:年度或季度檢測評估整體療效。
●FPG與PPG補充短期波動:尤其適用于HbA1c接近目標值但低血糖頻發者。
2. 并發癥防控的“雙保險”策略
●心血管風險管理:HbA1c每降低1%,心梗風險下降14%(需同步控制血壓<130/80 mmHg)。
●腎臟保護:合并慢性腎病的患者,HbA1c目標值可適度放寬至7.0%-8.0%,避免低血糖引發的腎血流惡化。
3. 科技驅動的個性化管理
●CGM與HbA1c的協同:對于胰島素依賴型患者,CGM提供的“葡萄糖在目標范圍內時間(TIR)”與HbA1c高度相關(R2=0.84),可動態優化治療方案。
● 大數據預測模型:基于HbA1c軌跡的AI算法(如IDF 2025指南推薦的“糖尿病并發癥風險評分”),可提前3-5年預警視網膜病變與神經病變風險。
4. 全球協作下的公平醫療探索
● “分級診療”模式:在非洲等資源匱乏地區,推廣WHO推薦的“HbA1c+隨機血糖”簡化診斷流程,輔以低成本仿制藥(如二甲雙胍),使治療覆蓋率提升至60%以上。
● 政策聯動:IDF呼吁各國將HbA1c檢測納入醫保目錄(如中國2025版指南將其列為甲類報銷項目),并推動檢測設備本土化生產以降低成本。
四、未來展望:HbA1c檢測的三大趨勢
全程化管理:從高危篩查到并發癥預警,HbA1c貫穿糖尿病生命周期,結合表觀遺傳學標記(如DNA甲基化),未來或可實現“預測-預防-個體化治療”閉環。
技術普惠化:納米傳感器與微流控芯片技術將推動HbA1c檢測成本降至1美元以下,2025-2030年有望覆蓋全球90%以上基層醫療機構。
醫患共決策:基于HbA1c數據的患者教育平臺(如IDF“糖尿病青年領袖計劃”推出的“HbA1c目標計算器”),可提升治療依從性,使達標率提高35%。
IDF 2025指南的發布,不僅是對HbA1c臨床價值的權威背書,更是全球糖尿病防控的行動綱領。HbA1c正成為連接科研創新與生命希望的核心紐帶。正如IDF主席彼得·施瓦茨所言:“唯有以科學為盾、以公平為矛,方能終結糖尿病的無聲蔓延。”讓我們攜手,以每一次精準檢測為起點,共同繪制人類戰勝糖尿病的壯闊藍圖!
五、國賽生物糖化血紅蛋白多種解決方案
國賽生物支持多平臺的糖化血紅蛋白檢測方案,從多種角度進行專業的分析。
1. 離子交換高效液相色譜法(HPLC):國賽生物于2020年推出全自動糖化血紅蛋白分析儀GSH-60,采用業內檢測HbA1c的“金標準”方法--離子交換高效液相色譜法(HPLC),檢測快速高效、結果準確可靠,可同時報告NGSP和IFCC兩個單位,配合使用高性能層析柱和智能液路維護系統,儀器日常使用更輕松,使用成本更可控,是臨床精準檢測HbA1c的理想選擇。
2. 硼酸親和色譜法:國賽生物不斷創新,于2022年推出單人份全自動糖化血紅蛋白分析儀A1c Go,其采用硼酸親和色譜法和單人份試劑卡,加入5μL樣本后,儀器自動完成剩余步驟,無需其他手工操作和額外試劑,方便高效。儀器小巧,整機重量≤5kg,標配彩色觸摸屏,內置簡捷操作系統,是小批量樣本HbA1c檢測的得力助手。
3. 免疫散射比濁法:國賽特定蛋白分析儀可提供多種選擇,GPP-100采用單人份檢測為基層醫療助力;Astep原始管直接上機,全自動檢測,樣本隨到隨檢;Aristo采用原始管批量軌道進樣,快速處理大批量樣本,讓檢測省時省力;國賽產品滿足測糖化血紅蛋白檢測,同時擁有強大的拓展能力,支持檢測肌酐(Cr)、尿微量白蛋白(mALB)、尿轉鐵蛋白(TFU)、尿免疫球蛋白G(IGU)、尿α1-微球蛋白(AIM)、尿β2-微球蛋白(BMGU)、尿視黃醇結合蛋白(RBPU)、尿α2-巨球蛋白(AMG)、中性粒細胞明膠酶相關脂質運載蛋白(NGAL)、血清胱抑素C(CysC)等多種反映腎臟損傷的標志物,檢測項目可涵蓋糖尿病腎臟疾病(DKD)患者的早期篩查、評估和預后監測等各方面。
參考文獻
1. IDF Clinical Guidelines Task Force. Global guideline for type 2 diabetes. Brussels: 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, 2005. IDF Clinical Guidelines Task Force. Global guideline for type 2 diabetes: Recommendations for standard, comprehensive, and minimal care. Diabet Med. 2006; 23(6): 579-593.
2. IDF Working Group. IDF clinical practice recommendations for managing type 2 diabetes in primary care. Available from: https://idf.org/media/uploads/2023/05/ attachments-63.pdf [Accessed May 2024].
3. 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. IDF Global Clinical Practice Recommendations for Managing Type 2 Diabetes – 2025. https://idf.org/t2d-cpr-2025